1986年陈永贵病逝后,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最终定调

2022-11-19 19:30:21

国外充值

引言

新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两位情感深厚的国家领导人,其中一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最高职位后来做到了国务院副总理,而另一位是中国共产党史上的杰出领袖,是新中国第二代的核心领导。

他们因工作结缘,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彼此的一生中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他们两位到底是谁?因为什么事情,其他人都退避三舍,而他俩的其中一位却敢于在另一位病逝后的追悼会问题上仗义执言?又是怎样的一句话让备受争议的追悼会规格最后一锤定音的呢?

农民总理卸任不幸罹患肺癌病故

这两位就是邓小平和陈永贵。

1981年11月,中共党中央对于山西省的“农业学大寨”作了总结,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就此尘埃落定,落下了帷幕。而“大寨名人”陈永贵也早就在一年前,自己请求辞去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

无官一身轻的陈永贵本来想回山西老家,但党中央和国务院考虑到他们家的实际情况和他本人的年龄问题,对他今后的生活做出了合理的安排。所以,陈永贵最终留在了北京,按高级干部的最低一级发放每月的工资,批准其本人、夫人及最小的儿子陈明亮转成正式的北京户口。

陈永贵在北京工作多年,卸任国务院副总理,操劳了大半生,从这个时期开始,才算是真正开启了他晚年的悠闲生活。

刚卸任没多久,陈永贵就提出要从北京交道口的四合院搬走。中央立刻给出指示:“不必急着搬家,继续住着。”邓小平和胡耀邦两人也明确说了:“陈永贵不是‘四人帮’的人,党中央非常清楚这一点!”。

可陈永贵坚持要搬走,他说自己毕竟已经“不在其位”,当然不能“再享其禄”。他三番五次打电话给相关管理部门,不停催促搬家这件事,国家住房管理局实在没办法,就给他安排了位于木樨地高干公寓楼的一个套间。

辞去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之后,陈永贵的生活确实很清闲,他总想着还能干点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他将心愿告诉了邓小平同志。考虑到陈永贵在农业领域很有经验,也是一把好手,所以他在邓小平的引荐下,被聘为北京东郊农场的常务顾问。

说实话,农场顾问也算不上什么官位级别,但陈永贵欣然接受,每个星期都固定两三次去田间传授知识,自己还亲自劳作,与农场工作人员的关系处得不错,给农场每一个人留下的印象都是淳朴的农民形象。

1986年的一天,正在农场工作时的陈永贵突然晕倒,在场的人员将他送进了医院,谁知一检查出来的结果却是癌症,而且是晚期肺癌。

家人和朋友得知这个消息后,都很伤心,他本人却看得很开,还劝那些前来探望自己的老朋友们,不要悲伤,自己这一辈子已经很值得了,就算现在死了,也能瞑目了。

当时正任职大寨村党支部书记的赵存棠听说了老支书的病情,就和梁便良、郭凤莲等人一起去北京探望陈永贵。那个时候的陈永贵已经病入膏肓,整个人瘦得只剩皮包骨了,剧烈的咳嗽伴随着急促难受的呼吸声,让人看着都心疼。

得知曾经的战友们要来,陈永贵强打起精神,紧紧握着他们的手,感觉自己心里有说不完的话。

但陈永贵已经没有力气说太多的话了,只能不停地流泪,凝视着每一个来到病房的人,断断续续地表达着自己的意思,说他非常想念大家,想念大寨。听得来人个个也跟着泪流不止。

郭凤莲是大寨领导班子里最年轻的,陈永贵对她交代最多,她心里明白,大寨始终是老支书心头的希望,她会听从老支书的交代,在大寨好好干一番事业出来。

陈永贵还对他们交代了自己的后事,他想在自己死后,将骨灰撒在大寨的土地上,生前回不了大寨,死后一定要和大寨同眠。

1986年3月26日,陈永贵逝世,享年72岁。老支书离开人世的噩耗传到大寨,大寨人哭声一片。陈永贵在自己生命垂危之时,一脸平静,他对在场的所有人表示,人终有一死,他作为一个农民,有幸成为国家副总理。

这不是其他普通农民能轻易做到的。所以,自己这一辈子没有白活,更加没有给国家丢脸。

经历颇具争议追悼会规格难决定

对于陈永贵的逝世,新华社也第一时间对外发布消息,正式讣告:“全国劳动模范、原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同志,在北京逝世。”

文章对于陈永贵的生平进行了讲述,从他的贫农出身到当上国务院副总理,文章细节写得非常详尽。

文中还提到,陈永贵同志曾经是全国劳模,多次获得各级奖励,坚决听党的话,带头为改变大寨的贫穷面貌,积极肯干,愚公移山精神感人,将自己的毕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

新华社报道还特别指出,陈永贵同志这种战天斗地的精神,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也获得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高度赞扬。而且对于陈永贵担任北京东郊农场担任顾问的表现也给出了好评。

虽然,新华社的报道略显官方,评价中立。但很显然,国家对于“农业学大寨”的这一场运动基本盖棺定论,大寨历史的这一页也随着陈永贵同志的逝去而翻篇。

五年多未见陈永贵的大寨人怎么也想不到,像他那样一位身体壮实的人,竟然说走就走了。陈永贵的生前至交贾进才,快80岁了,听这个不幸的消息,一时之间瘫软在床,久久没有起身。

他说自己一定去买一个大花圈,好放在老陈的追悼会上,因为这是他俩之间的生前约定。

陈永贵在北京病逝之后,他的追悼会要采用什么样的规格来举办,成了陈永贵家人们很头疼的一个问题。

虽然陈永贵在临终前的清醒时刻,有过嘱咐,他说自己的葬礼务必一切从简,他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够魂归大寨。

但陈永贵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一职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他的追悼会规格太简单,本来他的个人经历就很有争议,过于简单的追悼会难免会让一些人来进行别有用心的恶意诽谤。

但是,如果他的追悼会办得过于隆重,很有可能被人误以为是,没有遵守相关的国家制度。

无论是这两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所以在陈永贵的追悼会规格问题上,他的家人确实是犯难,不知如何来决定。虽说要一切从简,但如果太冷清的话,难免会招来好事者的冷嘲热讽,如果举办得太隆重,又会被人指责不遵守规格。

正当陈永贵家人左右为难之际,陈永贵的恩人兼好友邓小平同志在得知消息后,不仅献上了特意署名的定制花圈,而还将陈永贵追悼会规格的问题向党中央作了汇报,最后邓小平带着党的旨意,很肯定地作出了对于陈永贵同志追悼会的相关指示。

就是这样一条明晰的指示,堵住了外界那些看热闹之人的悠悠之口,同时也将党中央对于陈永贵这个人的最终评价向所有人作出了一个正面的回复。

小平同志发话按生前职务终定调

陈永贵病逝之后,邓小平代表党中央给出了明确指示:陈永贵同志的追悼会应该按照副总理的规格来举行。从这一简单的话语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党中央还是邓小平个人,对陈永贵这位农民干部是敬重且肯定的。

卸任之后的陈永贵在邓小平的帮助之下,才有机会到北京东郊农场当上了顾问。在当顾问的这一段日子里,陈永贵做了很多实际且实用的工作,也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这也离不开邓小平对陈永贵的关注和重视,所以,这一段时光是陈永贵一生当中非常开心的一个阶段。

所以,病重期间的陈永贵对很多前来探望的人说:“小平同志真的是一个好人。”。按照党中央和邓小平的意见,陈永贵生前的各项待遇全部按照国家副总理级别来匹配,所以在陈永贵被查出患有晚期肺癌后,党中央的相关部门也是安排了最好的医生来为他治疗。

陈永贵的病重期间,邓小平也经常派工作人员到医院看望他。当时的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就是邓小平派出的代表之一。胡启立握着陈永贵的手,让他一定要好好养病,还告诉陈永贵,党中央很肯定他过去的贡献,称赞他是个农民英雄。

党中央知道陈永贵对于大寨有着深厚的感情,安排相关部门给他专门立了一块碑,“功盖虎头,绩铺大地”八个大字,意味深长。

在陈永贵逝世后的两天,陈永贵的遗体告别仪式如期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大寨人代表、国务院机关代表、北京东郊农场代表以及陈永贵生前好友等二百多人,来到现场为这位一生坎坷的老人送别,作最后的鞠躬。

面容安详的陈永贵躺在姹紫嫣红的鲜花丛中,中国共产党党旗庄严地披在他的身上,逝者已矣,生者悲痛。此次此刻,此情此景,追悼会上的每一个人心头都有着各自的滋味,无以言表。

虽然陈永贵跌宕起伏的一生走到了尽头,虽然陈永贵在离世前要求自己的追悼会一切从简,不想给国家添麻烦,虽然他的追悼会被批准可以按国家副总理的规格来办,但家人们思考良久,还是决定只是邀请家族亲戚、部分国家领导和陈永贵生前好友来参加他的追悼会。

对于陈永贵的逝世,不仅仅是邓小平这一位国家领导人表示了极大的关注,正当众人在他的追悼会上沉浸于无限悲痛之时,华国锋这一位退休的老领导也给予了关注,甚少抛头露面的他竟然来到了追悼会现场,他执意要亲自前来参加陈永贵的追悼会。

华国锋同志神情凝重,还向陈永贵的遗体默默鞠了三个躬,以表哀思。临走前,他绕着追悼会会场走了一大圈,才最终依依不舍地离开。

家人也遵循陈永贵的遗愿,没有将他的骨灰葬入八宝山公墓,而是带到了山西省昔阳县的大寨村,让陈永贵入土为安,落叶归根。陈永贵在死后终于魂归故里,他的骨灰被撒在了大寨的田野间,被安葬在高高的虎头山头,生前不能如愿以偿,死后最终与大寨融为了一体。

陈永贵的大孙女陈新春和大儿子陈明亮跟着去了大寨,他们在大寨干部和大寨群众的引领下,手捧着陈永贵的遗像,重新将他生前走过的每一个熟悉的地方都走了一遍。那些口中喊着“老陈”、喊着“永贵”的大寨乡亲们全部前来送别陈永贵,哭声惊天动地,让人无不为之动容。

这一次,这个曾经的大寨老支书陈永贵在阔别了六年之后,重回故乡大寨村。好在这一次,他来了就不会再离开,他和他所挚爱的虎头山将会一直长眠于此。这一次,是陈永贵同志永远地回归!

结语

陈永贵的一生虽然颇具争议,但他个人对于自己身后事的安排同样赋予了深意。作为农民的儿子,他生长于黄土地,奋斗在大寨村,所以他仍然想在自己死后,能看到大寨的变迁和发展。

而在当时,尽管党中央已经对于陈永贵本人和大寨运动有了定论,但邓小平同志身处高位,却能有一份同理心,敢于在陈永贵的追悼会问题上仗义执言,一句话最终定调,可谓情真意切,英明伟大。

任何人的一生都充满着不确定的因素,普通老百姓如此,国家领导人亦如此。陈永贵的一生经历就是最好的事例,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参考文献

[1]霞飞.邓小平与陈永贵[J].湘潮(上半月),2012(06):50-55.

[2]孔令贤.陈永贵逝世前后[J].记者观察,2006(07):26-28.

[3]成栋.陈永贵的最后岁月片断[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03):89-90.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松阳资讯网版权所有